您的位置:首页>>新闻动态

冷空气来袭,“秋冻”小知识

发布日期:2021-11-08 08:15:19 浏览次数:2012
俗话说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,秋冻提倡在秋季气温稍凉时,不要过早、过多地增加衣服,适当冻一冻有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。人人都可以“秋冻”吗,冻到什么时候添加衣服最合适?一起了解一下“秋冻”常识吧!
 
秋冻气温分界线:15℃以下
 
以15℃为标准,秋天如果气温降到15℃以下,持续两周以上,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。
 
科学秋冻的要点
 
1、健康人群在气温稍有下降时,可以不立马穿厚衣服,尽可能晚一点或逐渐添衣加裤,以增强机体对气温下降的适应能力。
 
2、老人、小孩或体虚的人群,不应该一味追求秋冻,而应该“收住热”,以免热气外散、阳气外泛、风邪入体。
 
3、秋冻必须顺应天时。初秋时节,暑热未消,气温偏高,气候变化比较平缓,此时,少穿点衣服,使身体略感凉意,适当“冻一冻”是有益健康的。晚秋时节,气候变化较大,早晚温差增加。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,气温急剧下降时,就应及时、适当地增衣保暖,此时若再一味强求“秋冻”,就会适得其反。
 
4、南北方秋冻有区别。南方秋凉来得较晚,昼夜温差变化不大,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,因此不必过早、过快地添衣,应适当延长“秋冻”的时间。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,昼夜温差变化大,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,以防着凉。
 
5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!受寒冷刺激后,全身毛细血管收缩,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大、血压较夏天有所升高;寒冷刺激会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肌缺血、缺氧更加严重。有心血管疾病的人,应及时增加上衣,保暖胸部以免发生心肌梗死;以往有多发性脑梗死、脑血管畸形或狭窄的老人,要注意头部保暖,以免加重或诱发脑中风。
 
6、糖尿病患者需注意!糖尿病人本身局部供血较差,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,易发生血管痉挛,使供应肌肉组织的血量进一步减少,加重局部的手足麻木、腰痛等症。有“三高”的老人在天气变化大时,更要加强监测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随时注意病情变化。
 
此外,要特别注意!身体有些部位冻不得,否则容易落下病根!
 
这些部位经不起“秋冻”
 
01
 
腹部:脏器众多
 
很多重要经脉如脾胃经、肝肾经穿过,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。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,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。而肚脐眼部分又称神阙穴,是人体的长寿大穴,需要保护好。
 
02
 
关节:风湿性关节炎
 
关节应格外注意,若在阴冷、潮湿的天气着裙装,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、酸痛不适等症状,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。
 
若是膝关节觉得冷,可以给自己加一个护膝,或者将双手搓热覆在关节上。
 
03
 
双脚:离心脏最远
 
“寒从脚生”,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,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。
 
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,血液流经的“路程”最长,如果脚部受寒,则血液流动瘀滞,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,脏器功能继而受损。
 
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,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、缓解疲劳的作用,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(不烫手)。
在线咨询
微信咨询
联系电话
0515-83899898
返回顶部